现阶段,信息化正迈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跃升的新阶段,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有力驱动着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算力基础设施综合水平稳居全球第二,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12万亿元,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已达1.35万亿元。但同时,我国信息化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挑战,需要以更大力度、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其创新发展。
《报告》指出,我国已建成全球顶级规模、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信息化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和潜力,网络信息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集成电路、基础软件、人工智能(AI)等新兴起的产业蓬勃发展。
一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2023年,我国算力基础设施综合水平稳居全球第二,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全面建成,标识解析体系加强完善。截至去年年底,已上线余万家。
二是数字经济赋能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数字产业稳步增长,2023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1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10%左右。其中,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1.35万亿元,重点工业公司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62.2%、79.6%。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3年底,提供算力服务的在用机架数达81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超230EFLOPS,其中智能算力规模达到70EFLOPS,新增算力基础设施中智能算力占比过半,成为算力增长的新引擎。
《报告》认为,我国在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还存在比较大差距,在人工智能的算法框架等核心技术方面仍落后世界领先水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网络信息技术产业生态有待加强。
2023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状况网络问卷(企业篇)调查的最终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根据调查,目前数字企业未来的发展正面临多种挑战,包括云计算服务应用、国际业务开展、国产软硬件应用等方面。其中,超过50%受访企业正面临有关技术产业生态不够成熟、高水平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
此外,我国信息化发展还面临着数据供给质量不高、流通机制不畅、应用潜力释放不够等问题,数据产权、交易流通、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的基础制度也有待探索完善。
如何将优势转为胜势、实现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转变?对此,《报告》提出,要坚持统筹谋划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瓶颈问题,以更大力度、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信息化创新发展。
首先,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信息化发展关键能力,强化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布局。在持续加强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加快集成电路、基础软件等技术突破,强化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化布局,培育壮大软硬件生态,深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用纵深发展。在培育壮大信息化发展人才队伍方面,加强信息化发展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教育培训,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在优化升级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和使用门槛,同时加快“5G+工业互联网”发展,深入推动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
其次,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持续壮大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一方面,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积极地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垂直领域应用,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化的经济融合发展。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深入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动传统行业节能提效。
10月18日在成都举行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交流会上,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下称七化建)的合作伙伴从全球各地齐聚成都,共谋合作共商未来。交流会上,这些“工友”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他们眼里的...
10月18日下午,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下称七化建)在成都举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交流会。
近日,艾瑞咨询发布2024中国工业大模型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报告说明,工业领域已具备数据积累、数据资产沉淀等基础,大模型落地工业领域成为可能。
日前,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公布上海市2024年度(第一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包括绿色工厂48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6家、绿色园区2家。
10月19日,在武汉举办的2024东湖论坛发布《全球数字化的经济发展指数2024》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数字化的经济蒸蒸日上,中国的数字化的经济发展活力表现突出,数字化的经济总实力跃升至全球第二。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邮编: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