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季久翠1 周文雯1 许冬件2 高 旭1,3 杜佳靖1 庞子山4 谭松柏4 马妍捷4
(1 重庆中法环保研发中心有限公司,重庆;2 珠海卓邦科技有限公司,珠海;3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 重庆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
在数字中心等国家战略驱动下,水务行业迎来数字化和智慧化建设热潮,慢慢的变多的水司在建设过程中意识到标准在其中的重要性,本文对重庆水务集团智慧水务标准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的智慧水务标准建设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20世纪末以来,中国水务行业在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在智慧城市、水务现代化、水十条、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水务公司开始大规模开展信息化建设,以满足环境保护、降本增效以及服务升级的要求。
2012年5月,国家住建部、发改委印发《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大目标》,提出:“提升城镇供水行业的现代化水平”,智慧水务建设由此拉开序幕。
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发展智能水务,构建覆盖供水全过程、保障供水质量安全的智能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发展智能管网,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的信息化管理和运行监控智能化”。
国内大部分水务公司智慧水务建设也经历了从早期无纸化办公、SCADA监测系统、营收系统为核心的“数字水务”;到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网资产管理系统、分区计量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为核心的“智能水务”的建设过程;当前正在建设以数据融合分析、实时水力模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核心的“智慧水务”。
随着智慧水务的迅猛发展,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不断浮现。尤其是“数据孤岛”“烟囱系统”等问题十分普遍。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综合性统筹规划和实施标准的缺位,导致数字资源利用不足,建设工作始终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
当前,行业信息化建设尚无国家标准,部分地区建设了针对特定主题的专项标准。行业内有少量针对供水服务信息系统的专项标准,但尚不成体系。由于业务发展需要,国内少数大型水司开始了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的探索。
2003-2011年,上海市水务局陆续发布了《供水行业管理信息分类编码与图式标准》等5项标准。
2004年至今,北京市水务局制定了关于水利工程、地下水、水质等方面的数据代码和数据库表结构相关规定。
2015年,深圳市水务局发布了《深圳市水务行业标准体系(修订)》其中收录了部分关于数据编码和业务系统建设的标准。
2017年,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浙江省供排水客户服务信息系统作业规程》等4项标准。
现行行业标准主要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具体业务系统功能和数据分类编码的城镇建设行业标准,如《城镇供水营业收费管理信息系统》、《城镇供水管理信息系统》等。
另有《智慧水务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与指南》、《城镇供水信息系统工程技术标准》、《城镇供水信息云服务系统工程技术标准体系》即将发布。
各地水务公司也在多年的探索中形成了智慧水务信息化标准体系,有代表性的有北京自来水集团、深圳水务集团、西安自来水公司等。
重庆水务集团于2018年6月开始与重庆中法环保研发中心合作启动了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标准体系框架设计、采用标准收录和部分新建标准的编制与试运行工作。
标准体系建设的宗旨是以系统标准,确保信息化建设工作过程规范、成果实用、数据共享,助力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发挥潜力。
标准体系建设应坚持“以业务为核心”,对信息化建设所需各类标准做结构梳理和分项建设,最重要的包含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两个方面。
技术标准建设注重通过对信息化建设全过程技术细节的明确,保证项目建设成效;管理标准建设注重对项目管理和评价工作的指引。
标准体系编制应依据《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企业标准体系 要求》、《企业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相关规定。
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是水务行业推进智慧水务整体建设的重要指引和技术上的支持,对服务和规范水务企业信息化建设起着积极促进作用,极大程度解决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信息系统集成困难、数据资源利用有限、管理过程效率较低等问题,对保障智慧水务建设成果的通用性、融合性和扩展性有重要意义。
重庆水务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集投融资、供水、排水、污泥处理、工程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务企业。
目前,公司下属二级单位33个,三级单位近百个,基层自来水厂48座,日供水能力395.3万m3/d,基层污水处理厂85座,日污水处理能力403.69万m3/d,日污泥处置能力2312t/d。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集团本部及各下属单位均根据自身需求建设了业务系统,但是各系统功能重叠且业务覆盖不全、数据隔离导致共享困难。
为统筹智慧水务建设,重庆水务于2017年底完成智慧水务规划,确定建设“以数字化为基础,以智能化为目标,以敏捷为特征”的智慧水务一体化平台。
为支撑智慧水务规划落地和信息化建设管理上的水准进一步提升,重庆水务按照前述工作方法,完成了标准体系框架建设工作。
标准体系收录标准185项,其中采用或修订后采用现有标准103项,新建标准82项。见图1。
基础标准是信息化标准化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统一信息化建设中用到的主要名词、概念、技术词汇,避免引起歧义性理解的文件。
基础标准通用性较强,术语、信息化标准化指南和企业标准编制规范可根据真实的情况,对现有国家标准和相关指导文件进行筛选后,选择适用性很强的内容编入标准体系表。
标准管理及实施规范用于确保信息化标准后续的管理和维护规则,保证其严谨性和生命力。要求充分结合企业真实的情况进行建设。
重庆水务建立了信息化标准工作组,明确了归口部门,并建立了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明确各环节的工作要求及责任部门。同时明确了标准编写原则、编号规则、命名规则等要求,以指导实际在做的工作开展。
业务体系标准是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核心,是所有信息化建设项目参与人员统一业务理解、明确业务细节的重要工具。
涵盖业务模型标准、业务流程设计标准及业务指标体系标准,其中业务模型标准是是业务体系各项标准建设的基础。
业务模型标准按照“职能域-业务过程-业务活动”3个层次来表达企业完整的业务功能结构。通常,水司可按照生产运行、管理管控、营销客服三大职能域进行梳理。
第一,生产运营职能域针对基础生产单元,一般来说包括供水业务、排水业务、污泥处置业务等,重庆水务经营事物的规模还包括工程设计、建设、监理、垃圾渗滤液处置等,统一归纳为非水业务列入生产运营职能域。
第二,管理管控职能域针对机关部室,一般来说包括对人、财、物、工程、资产、技术等的管理业务。
第三,营销客服职能域面向外部对象,包括客户服务、投资者关系、品牌打造等。在此框架下,可对业务过程和业务活动进行逐级细化。
业务流程设计标准一般沿用《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 通用规范》规定的成熟模型,可进行简化。对业务流程设计方法、基本过程和设计结果的表示进行规定,辅助业务人员和软件研发人员表达与理解业务流程,实现业务信息一体化。
业务指标体系标准对全部核心业务指标进行梳理和定义。按照是否用于考核工作分为考核指标和非考核指标。以上两类指标按照应用场景范围进行分级和编码以方便管理。
重庆水务因组织架构层级较深,故将指标分为厂所级、公司级、集团级。对于体量较小的水司可考虑省略公司级。对于单个指标,应明确以下内容:指标名称、指标定义、设立目的、计算公式、相关说明、数据收集责任部门、数据来源、数据核对责任部门、统计周期等。
应用体系标准用于规范和指引各类信息系统建设,并规范系统集成和交互,促进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一般应包括应用体系建设规范、系统集成技术标准、系统集成接口标准、各系统建设应用规范以及应用支撑标准。
其中,应用体系建设规范用于定义应用体系构成,明确各应用系统定位和功能,并提出应用系统建设中应共同遵循的技术准则和要求。此规范在企业没有明确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情况下特别的重要。当企业已有明确规划时,应注意与规划保持一致。
应用体系建设规范宜采用“1+N”的架构。建设1个总体规范,明确应用体系的总体架构及通用技术方面的要求。建设N个单项规范,明确具体项目的建设目标、范围、功能框架和具体技术方面的要求,单项规范需根据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逐个建设。
重庆水务将此规范用于指导项目前期设计、招标采购及项目验收工作,效果良好。
建设数据资源标准的目的是确保各类数据资源在统一的标准规范下进行生产、运营、管理和汇集,支撑企业逐步实现数据资产化。
数据资源标准应包括数据编码标准、主数据标准、元数据标准、数据模型标准、数据品质衡量准则、数据交换标准、大数据应用标准及数据开发利用规范。
以重庆水务为代表的国内大型水司,大多面临以下问题: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信息系统中已分别对组织、人员、客户等信息进行编码,且规则不同,难以满足全局数据共享的需求。
重庆水务选取了组织、人员、客户、物资、设施、设备等12个通用主题,对其编码规则进行了统一。
以物资编码为例,在编码过程中,充分调研了现有物资采购情况及各单位编码规则,统筹编码的简短性和可识别性的关系,并参照国家固定资产分类编码思路,最终确定编码规则。
为保障数据编码标准的顺利落地实施,重庆水务还配套建设了编码管理及实施规范,对编码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进行规范。
信息化基础设施标准对信息化建设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规范,包括:云基础设施、网络环境、物联网、公共支撑平台、IPv6 5个方面。可直接采用或修订后采用现有成熟标准。
信息安全标准应包括系统安全标准、数据安全标准、网络安全标准、物理安全标准。
重庆水务系统安全标准从环境、安全、数据、事故、组织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引入分级管理理念,按照应用规模和应用环境分别定义系统安全等级,并规定相应的安全投入水平,保障安全的同时控制经济投入。
数据安全标准结合国际主流的大数据安全规范建立,根据重庆水务业务和数据特点,对数据来进行分类和分级,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
信息化管理标准是针对智慧水务建设和运维组织、方法、制度、流程、工具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涵盖项目管理、服务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和软件工程标准。
其中,项目管理标准应对根据公司真实的情况,从时间、事件、进度、变更、考核、评估、审计等维度进行规定。重庆水务还结合实际需要配套建立了系统运维管理制度和容灾备份制度。
信息化评价标准应包括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水平评价和信息化项目评价两大部分,大多数都用在对信息化项目建设和应用成效进行评估。
重庆水务信息化标准体系直接采用现有标准82项,修订后采用现有标准21项,新建标准30项,另有52项标准将在二期进行建设。本期新建的多项成果已经应用于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为了改变当前系统条块分割、数据孤岛的现状,实现资源管理、物资采购、营销客服等工作的统一管控,并将各级各系统数据来进行汇总分析以支撑决策,重庆水务于2019年启动了 ERP系统升级、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客户服务系统升级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成果在已经开展的需求分析和系统建设工作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在需求分析阶段,运用信息化标准体系中的业务模型标准、业务流程设计指南、业务指标体系标准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业务部门与系统模块设计单位先在业务模型标准中勾选一定要通过软件系统实现的业务活动,然后应用业务流程设计指南规定的模板对业务活动中的各环节进行描述,最后在业务指标体系标准中勾选需要统计的业务指标。系统模块设计单位因此更加准确理解需求,重复沟通次数显著降低。
在系统建设阶段,按照数据编码标准,各系统中的组织、人员、物资、合同、项目、客商等数据得到一定效果统一,从而避免了缺失和重复。
此外,通过建立新老编码之间的映射关系,保证数据延续性,逐步实现全面的编码统一,进而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治理、展现、挖掘。
在未来的系统应用和评价阶段,将持续应用本标准体系建设内容,并不断做验证和优化,以更好支撑信息化建设。
水务行业企业级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是在统筹管理和集中分析的业务发展的新趋势下启动的。
一方面应规范信息化建设工作所有的环节的操作,另一方面应为系统融合和数据共享打下基础。
此类工作属开创性工作,可在遵循标准化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电力、燃气等行业的经验并进行本地化,以明确工作方向、提升工作效率。
企业级信息化标准建设核心目标是服务业务,因此应深度结合企业真实的情况,同时应考虑未来与主管部门或兄弟单位的协同,并预留空间。
标准体系的建设只是标准化的第一步。为真正的完成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标准化,还需配套建设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标准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