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新概念层出不穷的时代,尤其在技术与媒介快速的提升的背景下,我们不得已重新审视一些经常被提及的新术语,如碎片化、视觉上的冲击力与技术赋能。新概念代表着新的观点与想象力,承载着社会进步的希望,但放任这些概念的使用而缺乏深思熟虑,就可能会引起对新形势和发展的新趋势的误判,甚至使我们的应对措施错失良机。因此,对这些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艺生产与传播的新特质。
“碎片化”一词,最早引起国人对阅读时间缩短的焦虑,这使得人们往往将其简化为作品长度的减少或单次观看时间的缩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例如,网络小说的篇幅往往远超传统文学,微短剧虽然单集时长仅数分钟,但观众却极可能一次性观看完毕。真正的“碎片化”在于:
信息配比的调整,在单位时间内必须增大已知信息的比例,以便受众更佳接受新的内容。
这一转变,虽源于技术变革导致的生活节奏加快,却并不等于作品长度的局限,反而是接入信息的知识系统变得愈发复杂。在大众文艺时代,共同的知识结构使得信息接入变得更简单,但如今,众多受众的知识背景差异化,要求他们重新组合信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因此,经典文化的传播目的应是再造常识系统,使人们恢复对经典作品的鉴赏能力。
技术的进步不可置疑地改变了我们的视觉感知与审美取向,这一文化转型使得“视觉上的冲击力”成为吸引受众的重要元素。然而,若仅依赖视觉特效来驱动故事,最终可能会导致叙事的单薄。因此,许多热门电影和IP,如“哈利·波特”系列,虽然凭借特效吸引观众,但却真正依赖的是对叙事与人物关系的深度挖掘。相比之下,微短剧则用简单直接的叙事方式来引发观众共鸣,显示出了叙事元素的重要性。技术只是一种工具,而故事仍是力量的核心。
当下,各种前沿技术慢慢的变普及,似乎新技术就等同于吸引力的提升,但这并不总是成立。诸多博物馆在追求虚拟体验与声光电效果时,究竟吸引了多少观众?真正关键的在于技术如何服务于艺术创作的主题及其内涵,而非单纯追求新潮。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白,成熟的技术在新的逻辑下会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吸引力,而在旧逻辑下的创新反而会使新技术显得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