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最不可或缺的,但我国的现状是较为匮乏且分布不均。兴水利、除水害,提高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科学利用对我国愈发重要。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水利水文行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控制与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无论是水量调度、水质监测,还是水污染、洪涝灾害的预警、防治水等都能够最终靠信息化管理手段予以实现,即:水利的信息化。具体而言,就是将别的行业成熟的自动化装置、信息技术引入水利行业,结合水利系统的特点,研制出适应水利行业条件的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化系统,直接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配置使用以及水环境保护治理等提供管理与决策服务。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19-2015年水利信息化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报告》
信息自动化系统在工业等别的行业应用较早,也更广泛、成熟,但在水利行业的应用起步较晚。“九五”期间,国家才开始提出“金水工程”的基础水利设施信息化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国家先后开展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试点、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水利电子政务系统等重要信息系统的建设。截至“十一五“期末,我国已基本建成覆盖全国水利系统的水利信息网络,制订和完善了一批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回顾“十二五”,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支撑了水利业务应用,水利数据资源基本满足了各自业务领域的应用,水利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对水利业务的全覆盖,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基本保障了水利信息化进程,水利信息化促进和带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服务和支撑水利改革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强大,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重点从“十一五”之前的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业务应用建设阶段逐步进入到全方面促进水利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层次地融合的新阶段。总结“十二五”,水利信息化发展基本实现了“四个转变”,即:从局部单一发展向整体全方面推进转变、从资源分散使用向集享利用转变、从重建设轻管理向建设与管理并重转变、从单一注重应用向统筹应用和安全管理转变,水利信息化专业水平大幅度的提高、服务能力全面加强。
《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围绕水利中心工作,整合水利信息化资源,优化水利信息化配置,深化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强化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深层次地融合,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协同智能的水利业务应用体系、有序共享的水利信息资源体系、集约完善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安全可控的水利网络安全体系及优化健全的水利信息化保障体系,全方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推动“数字水利”向“智慧水利”转变,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
目前,水利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建设主体是政府和国有投资单位或部门,与政府的政策导向、财政实力等关联性较强。近年来,受益于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水利工程等基本的建设的政策拉动,水利信息化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制定明确的重大基础水利设施建设规划,水利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发展进程中,预计短期内持续发展形态趋势不可能会发生改变,但不排除中长时期内因水利行业支持政策变化、国内经济持续下行拖累、政府财政投资压缩等因素而减少对水利基本的建设的投资,并影响到水利信息化企业的经营的可能。
水利信息化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技术和产品的更新、升级速度快。如果行业内的企业不能对发展的新趋势做出正确预判并预先做好研发储备,其产品升级、新研发技术和新产品研究开发等将不能跟进发展潮流,常常面临技术和产品被替代或淘汰的风险。
随着水利信息化行业的持续发展,市场化程度的逐步的提升,将有更多企业加入竞争。行业竞争的加剧,一方面能促进行业产品服务的品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引起行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变弱等经营性风险。
由于水利信息化产品的研发、设计,需要与具体行业的特定应用环境紧密结合,进入这一行业的信息技术单位一般需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因此,在水利工程控制领域有一定研发基础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成为该领域产品的主要研发和生产单位。最明显的特征是,由于历史上投资及管理体制原因,以及产业政策支持、行业准入和自身的产品和技术积累等优势,国有的水利水电科研院所及其转制的国有企业在国内上述产品领域处于相对垄断地位。不过,多年来,基于信息技术产业升级以及行业信息化需求持续不断的增加的背景,客户领域市场化程度逐步的提升,不少民营科技公司依靠技术升级、产品创新和良好的服务等优势,也加入了该领域的竞争行列,并逐步占领一席之地。
目前,我国从事水利信息化产品或服务(包括水利信息化系统、软件开发等)的主要单位有: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水三立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清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贵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慧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