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水利国际合作与科学技术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聚焦推动新阶段水利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认真对表对标,锚定目标任务,全面落实“三对标、一规划”专项行动成果,科学谋划“十四五”工作,以科学技术创新为战略支撑,以标准化为基础保障,以国际合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很明显的成效。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了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司长刘志广。
中国水利:为充分的发挥科学技术创新对水利的引领和支撑作用,2021年开展了哪些工作?
刘志广:2021年,水利科学技术工作牢牢把握推动新阶段水利高水平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系统梳理制约水利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组织编制《“十四五”水利科学技术创新规划》,积极培育水利战略科技力量,完善水利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水利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深入推动。组织完成第一批流域水治理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遴选启动42项水利重大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和12项流域水治理重大关键技术探讨研究项目。完成长江、黄河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2021年度项目指南发布和评审,梳理凝练2022年度项目指南建议。推动设立水利部科技计划,调动各方优势资源和力量参与水利科学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支持,协调推动一批涉水重点专项项目设立实施。
二是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帮扶持续推动。推进落实中央科技改革精神,组织部属有关科研单位完成章程制定,优化调整内设研究机构及研究方向。组织并且开展第七届水利青年科技英才评选。以科技帮扶为抓手,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组织做好四川省9个县的科技帮扶工作,制定印发水利科技组团式帮扶新疆和西藏三年行动计划。
三是创新基地建设慢慢地增加。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水利中心工作,完成10家已建重点实验室的改革重组,启动新筹建5家部级重点实验室,在大坝安全、水旱灾害防御、节水等领域加强布局。首次编印水利部重点实验室年报,加强日常运行管理的监督指导。成功推动1家水利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纳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序列。
四是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水利科普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推广运用104项成熟适用水利科技成果。完成大禹水利科技奖年度评审工作。加强水利科普顶层设计,联合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印发《关于加强水利科普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打造水利科普特色活动品牌,首次举办2021年全国科普日水利主场活动。逐步加强涉科事务管理,印发《加强和规范水利部部属社团涉科事务管理有关法律法规》。
刘志广:2021年是《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发布实施元年。水利标准化工作把握发展机遇,将标准制定与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要求紧密结合,编制完成“十四五”水利标准化工作规划,标准的“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凸显,为新阶段水利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水利标准化发展再上新台阶。修订印发《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水利技术标准复审细则》,发布32项水利技术标准。免费公开全部已出版的水利行业标准英文译本。完成规划、勘测、设计和信息化类142项标准专项评估。组织研发标准公开系统公众意见收集平台并上线运行,形成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常态化机制。推动建立标准国际化工作协调机制,完成3项标准的英文翻译出版,1项小水电国际标准获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推动ISO/TC113/SC5(水文仪器设施和数据管理分委会)秘书处成功落地我国。
二是计量与资质认定工作扎实推进。完成50家检验测试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工作,组织94家取得国家级资质认定的检验检验测试的机构完成2020年度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年度报告和2021年度监督检查自查工作。联合有关部门完善取用水计量管理政策,研究制定水土保持监测设备计量管理措施,推进国家水文水资源计量站建设。
中国水利:2021年,为持续深化全球水伙伴关系,讲好中国水故事,水利部克服疫情影响推动开展了哪些工作?
刘志广:2021年,水利国际合作工作始终紧紧围绕落实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实施路径,积极探索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的工作模式,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印发“十四五”水利外事工作安排,着力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水伙伴关系,全面提升水利国际合作支撑服务水平。
一是水利多双边交流合作有序开展。克服疫情影响,不断创新模式巩固深化良好合作关系。李国英部长出席联合国落实可持续发展水目标高级别会议。举办线余场,线上参加涉水国际组织机制性会议50余场。成功举办中欧水资源交流平台第八次年度高层对话会。支持中国专家成功当选4个涉水国际组织重要领导职务。
二是“一带一路”建设水利合作稳步推进。完成“一带一路”建设水利合作重点实施计划滚动更新,开展境外项目风险排查。累计推动13个项目列为国家“一带一路”重点项目,指导做好10余个援外培训项目实施。统筹利用国内外资源实施国际合作项目,支撑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水利重点任务落实。
三是跨界河流合作和涉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成功举办第二届澜湄水资源合作论坛,李国英部长出席并致辞。推动举行中哈、中俄、中印、澜湄等跨界河流机制性视频会议10余轮次,有效推进务实合作取得新进展。与俄罗斯加强黑龙江汛期水情工情信息共享和工程联合调度合作,携手成功应对2021年黑龙江大洪水。举办跨界河流涉外管理工作座谈会,提升跨界河流涉外管理工作能力。
四是涉港澳台水利交流和外事管理不断加强。推动深化涉港澳水利科技交流与合作,就澳门内港挡潮闸等澳门重大民生基建工程提供咨询建议。贯彻落实“农林惠台22条措施”,支持台资企业2项技术(产品)成功纳入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进一步健全外事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国际会议支持与管理水平。
刘志广:2022年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工作将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关于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全方位支撑服务六条实施路径,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夯实标准基础支撑、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为工作主线,把握机遇、乘势而上,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保障。
一是重点加强水利重大科技问题研究。继续推进长江、黄河流域水治理重大科技问题项目研究,围绕解决水利领域重要且亟须研究的技术难题,推进水利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深入实施长江、黄河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持续推进水利部科技计划,发布水利部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引导行业内外优势资源围绕水利高质量发展需求开展攻关。
二是扎实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帮扶。加快落实中央科技体制改革精神,推动科研单位实施章程管理。深入实施《“十四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着力解决制约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实施水利科技组团式帮扶新疆和西藏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做好对四川省9县的科技帮扶。
三是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支撑服务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实施路径,谋划新建第二批部级重点实验室,强化对新筹建和已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管理。研究提出加强水利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推动水利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体系建设。
四是统筹推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水利科普等工作。修订印发《水利技术示范项目管理办法》,推广运用100项左右成熟适用水利科技成果。推动成立水利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组织制定《水利科普基地管理办法》,结合重要节点做好水利科普,持续加强水利科普活动品牌建设。指导完成2022年度大禹奖评审工作。
五是进一步完善水利标准化基础支撑。组织研究提出支撑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对策和建议。修订《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办法(试行)》,加强水利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发布不少于30项水利技术标准,继续开展水利标准专项评估工作。推动构建外文版水利标准体系,完成4项水利标准外文翻译出版,加快推进小水电等优势领域技术标准国际化。
六是加快推进计量与检验检验测试的机构资质认定工作。修订《水利部计量工作管理办法(暂行)》,制订《水利计量和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工作计划(2022—2024年)》,推动建立水利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完善水利计量监督检查机制。指导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联合有关部门完善取用水计量管理政策。
七是积极推动水利多双边交流合作。密切跟踪国际疫情防控形势,深化多双边涉水政策对话与技术交流。将推动新阶段水利高水平发展六条实施路径列为重要合作交流议题,开展与国际组织最新涉水战略的对比研究,交流共享国际前沿治水理念和技术经验,讲好中国治水故事,持续提升中国水利国际影响力。
八是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水利合作。抓好水利“一带一路”规划落实,指导有关单位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好援外、两优贷款等资金渠道,打造一批小而美且具备绿色竞争优势的战略项目。着手搭建“一带一路”建设水利合作信息平台,推动数字化赋能。加强国际合作项目统筹管理,推进科技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世界创新网络。
九是持续深化跨界河流务实合作。在周边外交大局和双边关系下统筹推动跨界河流机制性合作,持续深化澜湄水资源合作,打造更紧密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跨界河流互利共赢务实合作,继续做好跨界河流水文报汛及重大水情灾情信息共享合作,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
十是全面加强党建工作引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强化党建与业务工作、乡村振兴工作深层次地融合,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