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是过去三十年对战争形式和战场环境影响最深远的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战场范围在时间轴和空间轴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在以火力打击和摧毁有生力量及相关设施为目标的传统战场外又开辟了依靠信息化作战,获取对手情报,破坏敌人指挥系统、扰乱敌人军心的远程信息化战场。网络战等新的信息化作战模式已得到了各方面的格外的重视。但是,信息化发展对传统战场的影响同样广泛和深远,由于先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代作战模式和战场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受此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新一代装备发展思路上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以此来实现了装备发展由平台化向体系化的过渡。
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战场内外各种信息可以高效安全的快速传递,对进入热兵器时代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大军团对决的作战方式产生了颠覆性影响。结合美军战例研究和我国军事科学领域相关成果,现代信息化战场环境将具备如下特点:
由于信息化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包括实时视频在内的海量信息已能轻松实现安全迅速的传输和处理。指挥人能直接获取战场前线的实时情况,并做出决断。因此,在信息化战场环境下,由于信息横向传播和跨层级双向交流变得很容易,信息传递不再以纵向逐层汇报为主要方式。战场信息网络化技术基本成熟,传承千年的以编制层级为基础的逐级指挥系统已可以被颠覆,高层指挥人能对处于关键位置的一线士兵直接下达命令。从而,极大的提升作战指挥效率。
目前,战场指挥系统扁平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美、俄等军事强国也纷纷缩减军队指挥层级以适应这种趋势。
在反恐战争中美国多次运用特种战术,采取小分队攻击的模式,对关键目标进行打击,取得良好的战果。由于指挥系统的扁平化和信息控制技术的成熟,被授权的处于最前线的士兵已可以呼叫强大的火力支持。由于能够直接指挥无人机、巡航导弹等智能化武器,并能够呼叫海陆空全方位火力支援,被充分信息化装备的一线士兵已能控制远超出人力实际搬运能力的火力打击能力。几个深入前线的士兵就可以指挥控制过去一个团乃至一个师的火力进行打击。美国于二十多年前开始实施并已趋于成熟的“未来士兵”计划,正是要打造出这种超级战士。在这种形势下,虽然战斗人员还是战场前线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但是信息化战场已不再需要大量人力作为火力输出的载体。“小部队、强火力、打大仗”将有几率会成为未来信息化战场的主要作战形式之一。在这种作战形式下,由于大量远程火力可以由少量前线战斗人员直接指挥控制,在网状信息交流系统的支持下,战术协同变得简单高效,呈现明显的一体化趋势。
信息网络可以将诸军兵种、各部队的通信系统、指挥系统、协调系统、情报系统联结成了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而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很有可能会根据需要高度浓缩在一系列屏幕上呈现在指挥者面前,从而使指挥者能做到实时发现、实时指挥、实时机动、实时打击、实时评估、实时保障。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次的打击力量可以被灵活配置,不同战场在战役中的地位可以每时每刻调整,战斗、战役、战争间的层次区分变得模糊,整个战役的节奏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都要紧凑。
早在二十多年前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就通过领先的信息网络技术,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三军联合作战的一体化组织指挥”。各军兵种武器平台得到统一协调指挥是信息化战场的主要特征之一。近二十年来,美军即使开展规模有限的陆上行动,海空的火力支持都不会或缺,而美军卫星也正不间断地监视着各国的军事调动。特别是伴随军事技术先进国家对信息化战场认识的不断成熟,相关国家从三十年前慢慢的开始依据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成体系的发展相关武器装备,由于设计分工更加明确,各种智能装备和支援装备能布置得更加分散,使得战场纵深得以大大扩张,海陆空各种远程火力可以共同对目标实施打击,并且共同防御可能的反攻。
传统军事理论认为战斗力的要素是人、武器装备和编制体制。在信息化战场环境下虽然这一些要素还是组成战斗力的关键要素,但是各要素对战斗力贡献的衡量方法已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如果仍按传统的战斗力测算方法,则信息化战争有着显著的不对称性特点,胜负判定难以预估。伊拉克数十万信仰忠诚、装备精良的共和国卫队在未来得及组织任何主动战术攻击前就灰飞烟灭已经是二十多年的事情,而摧毁这些部队美军甚至未出动地面部队。对于战斗人员来说,历来被视作最重要的战斗意志和单兵素养已经退居次席,相应的信息化装备知识和应用能力及对本区域战场形势的把握与判断能力将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在编制体制方面,传统层级森严的纵向战场指挥体制已明显不具备优势,而适应信息化战场的灵活高效的扁平化指挥体制已成为军事发达国家的不二之选。对于武器装备战斗力的评估变得最为复杂,所有基于主战装备本身杀伤力的测算方法,已经不可能预先精确判断战争进程及胜负,因为伴随现代战争步入信息化阶段,武器装备发展也由平台化发展步入到体系化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不以体系而仅以平台对装备战斗力的任何战斗力评估、测算结果、以及装备方式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都是无效的,不能正确反映武器装备的实际战斗能力和先进性。因为即使装备本身性能指标完全一样,基于体系设计发展的装备和基于平台设计发展的装备在现代信息化战场的战法执行能力和实际战斗力会有天壤之别。换言之,同样的装备在传统战场与信息化战场环境下的实际战斗力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化战场环境下的战斗力评估已经不能靠简单模型来解决,这一领域已成为涉及学科非常庞杂的高技术系统集成领域,只有以战法对抗和战法执行能力为基础的复杂模型设计才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能够正常的看到信息化对战场环境的改变不亚于热兵器出现对冷兵器时代战场环境的颠覆。信息化发展不是将要而是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大量的战法更新对武器装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类似武器平台之间的对决已不再是现代战场的主要战法,不对称战法才是致胜的关键。而灵活多变的指挥系统和战法变化也要求相关装备的发展能满足这一要求。总的来说,所有的武器装备都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要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来保证总系统的灵活多变。
作为信息的传递需要载体,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为满足现代信息化战场环境下灵活多变的战法需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军事科技领先国家彻底更新了其装备发展思路,通过一系列装备发展工程和信息化工程开始了装备的体系化建设和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笔者称之为“装备体系化发展思路”,其优势笔者在《美军第二代“空战装备体系”研究及思考》有所论述。总的来说,装备体系化发展是相对传统的装备平台化发展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武器装备发展思路。传统的装备平台化发展思路,是通过研制新型主战装备使之在各方面性能上全面超越既有装备,实现更新换代,追求的是武器装备平台性能的领先。而装备体系化发展类似于现代美欧企业在商业领域越来越多提供的 “一揽子解决方案”式的产品形式,即除了提供对应的硬件产品和使用软件外还提供对应的使用方法和相关服务。相应的装备体系化发展思路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以提供在信息化战争环境中取得战略优势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装备体系开发模式。这种装备开发模式从设计之初,追求的就不是一种在性能上超越既有装备的单一装备或装备组合,而是根据信息化战场环境设计出一整套能取得战略优势的作战模式,并根据这种战法研究成果开发研制新型装备、改造现有装备,制定信息化协调标准等一系列体系标准,并开发使体系内各型设备能充分协调联动的信息化程序和方法。
应该说体系化装备发展是信息化战场环境对装备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只有体系化装备发展方式能满足信息化战场环境下取得战略优势的装备需求。因为要实现信息化战场环境下指挥体系和控制体系的灵活与协调,实现各种武器装备平台在一个网络下的信息共享与对接,实现不同平台对智能武器指挥权的自由转移,需要的是一个稳定而复杂的软硬件支撑系统,在武器装备平台外还有一系列标准和软件的支撑。这些标准与软件的完善成熟将直接决定总系统的安全与可靠,经过预先设计形成的系统明显比装备形成后再组成的体系要成熟可靠得多。
而针对信息化战场环境进行体系化装备设计后,各种武器平台在新型战争模式下的作用也有几率发生调整。研究美国近三十年的装备发展状况能够正常的看到,在装备平台化对抗时期重点发展的主战坦克、武装直升机等装备除了进行信息化改造和升级外基本上已经停止新型号的研发。装备体系化发展思路是武器装备工业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创新,笔者在《从S-37到T-50——浅谈实战化背景下俄罗斯空军主战装备发展思路变迁》(国防科技工业.2014.9)中用装备发展史实例曾指出,美国利用这一思路创新一举拉开美制第四代主战战机与俄军战机的差距,迫使俄罗斯最终放弃对俄制第四代战机S-37和米格1.44,改而发展T-50,从而使美军领先在空军主战装备发展上一直与其并驾齐驱的苏联-俄罗斯二十年。
从某种程度上讲,深化改革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制使之更适宜构建我国适应信息化战场环境的三军装备体系将是下一步深化我们国家科技工业改革的根本目标之一。
创新发展:习 创新中国 创新创业 科技体制改革 科学技术创新政策 协同创新 成果转化 新科技革命 基础研究 产学研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民参军 工业4.0 商业航天 智库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基金 装备采办 博士 摩尔定律 诺贝尔奖 国家实验室 国防工业 十三五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生物 仿生 脑科学 精准医学 基因 基因编辑 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 纳米 人工智能 机器人 3D打印 4D打印 太赫兹 云计算 物联网 互联网+ 大数据 石墨烯 能源 电池 量子 超材料 超级计算机 卫星 北斗 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 不依赖GPS导航 通信 MIT技术评论 航空发动机 可穿戴 氮化镓 隐身 半导体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无人机 轰炸机 预警机 运输机 战斗机 六代机 网络武器 激光武器 电磁炮 高超声速武器 反无人机 防空反导 潜航器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抵消战略 水下战 互联网空间战 分布式杀伤 无人机蜂群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DARPA Gartner 硅谷 谷歌 华为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专家专栏:黄志澄 许得君 施一公 王喜文 贺飞 李萍 刘锋 王煜全 易本胜 李德毅 游光荣 刘亚威 赵文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