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3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以下简称:医疗信息化分会)成立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希华、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秘书长孟祥明、302医院院长姬军生、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王以朋、总医院计算机室原主任任连仲教授、北京卫生信息技术协会(PHITA)会长沈韬等和来自全国的200余名医院信息化主管和企业代表参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为国家一级学会,于2013年4月21日在北京成立。学会现拥有北京协和医院、总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300多家三级医院加盟。学会成立以来相继成立了37个二级分会和专业委员会,医疗信息化分会为其第38个二级机构。
会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秘书长孟祥明宣读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于医疗信息化分会成立的批复》,同时宣读了在22日晚间选举产生的分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特聘顾问名单以及秦银河名誉会长的贺信。302医院院长姬军生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会长,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王以朋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计虹、中国石油中心医院副院长关铁、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信息管理处处长刘海一、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陈肖鸣、福州总医院计算机应用管理科主任陈金雄、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赵韡等为第一届理事会的组成人员。
此外,刘希华为新当选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第一届会长姬军生,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顾问任连仲颁发证书。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会长姬军生发表讲话。他指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时刻走在引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前沿。发展医疗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智慧化医院是研究型医院的时代特征,成立医疗信息化分会既是大家的愿望,也是时代的要求。开展医疗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借鉴、吸收、消化、总结的方法深化医疗信息化的研究,为研究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可参考依据。加强医疗信息化的学术交流,为研究型医院医疗信息化学术领域搭建平台,是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的首要任务。
“早在2004年,时任总医院院长的秦银河根据当时国内、国际医疗卫生的情况,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率先提出建设研究型医院的理念,并在总医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探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研究型医院发展理念受到了军队各医院、地方大学附属医院、省立医院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刘希华介绍。
“研究型医院的提出深刻反映了医学进步的最新趋势,充足表现了医院质量建设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医院管理理论建设的重大核心,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方法。”刘希华强调。研究型医院,顾名思义,重在研究,以产生、传播新的医学知识为宗旨,其主要特征和标志是:1、完成临床疑难和复杂病症的诊治,解决一般医院解决不了的问题;2、注重内涵质量建设,不盲目追求外延性规模扩张;3、注重复合型人才建设,培养和造就临床医学人才和医学大家;4、坚持临床与科研融合发展,按照转化医学、循证医学、精准医学、整合医学等现代医学模式建设学科发展医院。
由于历史原因,医疗信息化在医院都处于比较边缘的地位。医院信息科工作人员们的职称评审、待遇提升总是异常艰难。“作为研究型医院的医疗信息化分会,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要为临床研究做一些贡献。我们设计系统,研究算法都是为了其他科室的临床研究,这样才可以支撑研究型医院的发展。但同时,作为研究型医院里的科室,我们信息科自身的学科建设也是个很重要的,我们不能总是当一个配角,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现我们的学术价值。”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劲松教授说。
“新兴技术对医疗信息化建设影响日益渐大,互联网医疗持续升温,但其实是针对改善用户体验方面,涉及医院核心业务的不多。”北京卫生信息技术协会会长沈韬指出,作为医疗信息化基础的电子病历系统,2012年,北京市20家医院参与电子病历应用水平等级测评,结果大部分医院处在0到3级之间,平均等级为1.77级,平均得分为100.3分,等级与评分均为全国第五。“1.77的平均等级,100左右的平均得分,竟然还名列前茅,由此可见全国医院电子病历建设困难重重。医疗信息化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
医院信息系统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建设开始,至今已20多年。多年的数据积累对医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目前信息化的发展对医院来说不单单是电子病历,管理也需要信息的支撑。“我们目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要想再进一步的发展,那么,科研教学也都是一些研究型医院所必备的。”刘海一强调,“对于科研来说,数据的基础是很重要的,医院所有的临床科研都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支撑,把患者各个连续的治疗关联起来,都对数据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型医院必须逐步提升信息化建设,只有这样高水平的临床科研成果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
陈金雄在《移动浪潮下医院信息化如何前行》的主题演讲中提到:“有了互联网以后医院很多医疗服务都可以在线上完成,线下则多做一些核心的医疗服务。疾病的预防、健康的管理、轻问诊、导诊等都可以慢慢移到线上来完成。这样,医院将越来越‘小’,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在科研上,这对研究型医院建设来说意义很大。”
“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医院存在着明显的旧思维、旧规则,我们要信息化条件下的流程改造,而不是旧的流程信息化。互联网时代我们要更注重人的价值和人性化。”在陈肖鸣看来,研究型医院作为医院发展的引领者,在信息化建设和人性化上更要先行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二级医疗机构和三级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三级医院的水平更高。在过去医疗体系下,加上交通的限制,病人不可能直接到三甲医院。“现在,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加上互联网的推动,医疗整个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必须以变革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经济研究中心医疗保障制度研究室副主任顾雪非在《互联网医疗是否会重塑医疗体系》主题演讲中强调。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