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许多实体医院开始建设互联网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全国建成互联网医院已超越1100家。
医疗信息化这几年发展迅速,一家医院的系统构成从“一体化的HIS时代”,再到众多家厂商系统构成的“HIS+时代”,逐步演进到现在“院内院外相互连通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换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革新中。
以前一个系统处理一个业务,现在一个业务需要几个系统才能完成,缺少有效工具;
以前医院系统仅仅做一些单一的记录和流程工作,现在要有分析、监管、质控、标准化等等业务,数据利用场景越来越复杂;
以前医院的组织形态比较单一,现在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互联网等等,业务复用度慢慢的升高,数据服务管理顾此失彼。
信息交换技术不单单是解决现有异构系统的互操作问题,更是要能够支撑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可用和高性能。
最近几年,医疗数据逐步迈出院墙,我们大家常常听到的是“某某医院建设了互联网医院”、“手机能在线预约挂号、查看病历”、“医生可以在家实时看到住院患者病情”、“利用互联网能够直接进行远程会诊”等等的各类应用场景不断冒出。着实为医务人员、患者带来了切实的便利。同时,“应用一升级就提心吊胆、一遇到高峰期的时候系统就会卡、假如慢慢的出现宕机怎么办、被恶意调用没法监管怎么办”等等痛点也同样存在,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也是巨大的。
要实现这些场景看起来并不难,技术上HIS系统开放出来接口,开个外网对接下就可以了。可事实是,如此这样的话,每添加有一个新业务或新应用就要开发一个接口,这样随义务一直增长,投入大量人力不说还应该要考虑打补丁式的方式对安全和性能稳定都带来了隐患和风险。
由于互联网环境不像院内相对封闭,各种攻击和恶意破坏也是时有发生,比如预约挂号,号源在医疗行业是稀缺资源,而现在可开放给各类预约平台,多个渠道(app、院内自助机、网站等)都能登录获取,那么哪些是合法的请求、哪些是非法的、哪些是需要快速响应的、哪些是要被屏蔽的等等一系列在院内封闭环境下不是问题的问题都会随着网络化凸显,稍不留神就非常有可能导致系统瘫痪,造成不可避免的后果。
我们既要快速应对日益膨胀的医疗业务应用,常常会就这一个项目去规划,医院承载的角色从个体逐步形成医院集团化、医联/共体、区域化、互联网化等多角色形态转变,如果不站在医院整体架构角度,导致每次规划仅在独立项目中考量,可能会由于中间件自身能力不够或设计不周全,只能局限于项目自身使用,遇到不同业务需要是还要重新采买中间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在不增加额外成本和时间下,实现面对院内业务、等各组织形态下的业务快速响应,达到“一处生产多处使用、数据同源”的目标效果,同时又要保障整体稳定,合理分配资源,良好管控则才能最大化发挥其价值。
相互连通、病历评级等各类标准规范化改造工作繁重,人手短缺,经验不足,借鉴方面少等都成为制约。
据统计,一家三甲医院涉及到的系统多达几十甚至上百个,其中各系统之间的数据流转条目就有几百个,每天交互消息量多达几百万条,更不用说数据的冗余和时效性参差不齐造成系统体验度下降。再加上国家对于电子病历、互联互通的评定要求,医院信息科的投入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在评级和改造中,怎么做、如何做、做什么等等让不少从事信息化多年的IT人都无从下手。“数据怎么抽取、业务怎么流转、标准如何转换、还需哪些配套”等等,要怎么样才能解决、怎么落地。
大家经常提到的“中台”,包括“业务中台、数据中台”,从技术角度类似PaaS层(云计算体系的中间层),就是革新的一个关键点。其中“分布式信息交换技术”便是最核心的组件技术。
既要解决院内信息集成的生产问题,又要解决国家对相互连通、电子病历评级的规范要求,还需要面对互联网医疗带来的新的挑战。
面向医疗PaaS层的基于分布式容器、微服务等云原生技术的智能动态化网格数据交换技术便孕育而生。
具备高延展、高可用、高性能等特点,更为适合生长于院内集成的医疗集团化、互联网医疗、区域化医疗下对严苛技术方面的要求的生产环境。
医疗信息化从封闭的内部系统慢慢的变成为准社会化的生态系统,涉及To B、To C、To H、To G等多方关联,兼具传统行业方案软件和创新型智慧应用的双重价值评判体系,使得信息的良性利用和数据的快速膨胀之间的结合不断对信息交换技术提出挑战。
互联网+和5G对医疗信息化的冲击,已不再是简单的应用升级,无论是从设计架构还是底层技术栈即将迎来一次新的技术革命,高性能、高可用、强稳定以及鲁棒性等要求再次对信息集成技术提出了挑战,互联网产业的PaaS云模式为医疗信息集成领域提供了技术可行性验证,势必会颠覆现存技术构成。
网格集成技术弱化承载实体和资源限制,突出服务价值,增强PaaS层作用,实现集成技术中间件转型为医疗数据服务平台。分布式容器及编排技术能够打通固有单体物理资源限制,弹性调度及自修复机制保障强稳定和高可用,微服务化、智能化实现精细化隔离,防止系统雪崩,并可实现热升级。
未来的医疗信息化PaaS层将从技术型组件逐步演进为医疗信息能力平台,吸纳和联接所有数据能力、通讯能力及服务能力等,形成医疗信息化航母的战斗甲板,才能为大HIT战略不断输出强大战力。
我们的医疗机构应该充分的利用数据交换技术,解决现有信息化升级改造的同时,又能实现国家战略层面的标准落地,以及应对未来互联网化的场景,发挥其最大价值,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可以预见,未来3到5年准社会化的医疗ECO将把构成的每个系统、模块、功能、组件等融合成为一个有机体,“分布式信息交换技术”便是这个有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为医疗信息化提供营养通道和控制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