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公布《2023 年度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名单》,此次评选是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为贯彻落实《“十四五”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发展规划》联合发起的,以揭榜挂帅方式建设一批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和智慧供应链,在各行业、各领域选出和树立一批排头兵企业,推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是全球各国普遍的共识,然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制造体系的改进和重塑没有到达预期。在漫长的转型赛道上,需要一批先行的优秀企业走出一条路来,为后来者留下路标。
浪潮信息的服务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是在个性化、定制化业务需求的强力推动下发展而来的。浪潮信息服务器年销量超过130万台,客户的订单需要按照产品型号等进行拆解才会到达工厂,这导致生产订单80%都是5台以下,可见绝大部分的订单都是不相同的型号、不同配置的。
面对小批量生产下的产线换单、品控、库存控制等一系列现实难题,浪潮信息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最终形成了“智能工厂+云上工厂”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方案。
智能制造工厂融合了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5G和物联网等最新技术,配备了330余套智能设备、50多个设备控制器、600多个RFID、3000多个其他传感器,实现了从生产到交付的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尤其是一线员工发明的CPU弯针自动检验测试、硬盘螺丝自动锁附、5G工业视觉质检、内存自动按压等一系列智能设备,显著提升了整个工厂的智能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另外,每一座智能工厂都连接到云上工厂平台,浪潮信息全球14家工厂,都执行云上工厂的统一工艺和标准,实现了全球一致的高品质制造和交付。就像肯德基一样,无论客户在哪个国家下单购买,都是一样的品质。
浪潮信息董事长彭震表示,浪潮信息智能化转型一方面自上而下做好规划和实施,另一方面也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下而上涌现出很多好的创意。由于服务器领域的高科技特性和自身实践的特殊性,浪潮信息难以照搬通行的解决方案,智能制造方案主要是依靠自研完成,比如供应链系统、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系统、云上工厂、数字化工艺等业务系统都是自主开发。为此,浪潮信息专门组建了一个100多人的智能制造开发团队,由机械、电气、机器人、视觉等所有的领域的专家工程师组成,专门设计提高产线效率的各类自动化设备。
伴随智能制造同步发展的是智能供应链系统,浪潮信息供应链不仅实现了端到端的数字化,也实现了决策的高度自动化。该系统可日处理3万笔各类订单,8小时完成全球采购计划、6小时完成生产计划、3小时完成拉料计划、0.5小时完成车间排线计划,客户订单随时进入后24小时内完成分解和交期答复。
更重要的是,浪潮信息智能供应链大脑同全球上下游供需伙伴的供应链系统连通,通过供应链生态数据的挖掘,最大限度熨平供应链波动,提高效率。在过去的3年间,全球电子元器件供应高度动荡、客户订单增减交错的情况下,浪潮信息的生产供应一直十分稳定,保证了业绩的稳步增长。
智能制造是浪潮信息业务智能化转型的一部分,智能化转型直接推动了JDM (Joint Design Manufacture,联合开发制造)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据了解,数智化转型解决了成本、灵活性等一系列挑战,让浪潮信息在全世界内首次实现了服务器的大规模定制化、个性化的研发生产,能够同时向市场提供近200款产品、11.5万个配置,远超业界水平。也正是业务模式的创新,让浪潮信息从始至终保持迅速增加,服务器业务规模跻身全球前二。
对于浪潮信息智能化转型的优势和未来计划,彭震表示,浪潮信息一直专注全球云计算、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创新,对于技术创新的本质逻辑较为清楚,更容易将技术开发能力同实际业务结合起来,实现自身的智能化转型。伴随着业务的发展,浪潮信息的智能化转型正在走向深化,智能工厂开始向数字孪生工厂升级,数字样机推动研发走向数据驱动,智能化供应链正在深度融合上下游生态数据,实现更精准的预测。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央明白准确地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化的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浪潮信息的独特实践——智能化转型与商业模式创新相融合,实现了服务器的大规模定制化、个性化生产。当前电子、汽车、食品、服装等众多的制造领域都面临越来越强烈的个性化需求挑战,浪潮信息对于上述领域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3月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上空,一群雨燕飞过蓝天,衔来春意渐浓的讯息。王路还提到,要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布局等。她建议,逐步提升我国多层次长期资金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为科技型公司可以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万泉代表表示,近年来,我们国家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科学技术创新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过去一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科技和装备支撑稳步增强,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快。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如何持续推动农业高水平发展?本刊特邀请代表委员畅谈观察和思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1.3亿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46.4%,占全国农村人口的26.5%。农村养老是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
王德保透露,中心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河套合作区的区位优势,协同香港、面向全球,在河套合作区建设大湾区国创中心国际总部。
“主轴承的服役寿命与可靠性受到材料、设计、制造技术等多种关键因素制约,研制难度随尺寸增加而倍增。
为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2023年,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指导意见》。
文生视频、智能家居、智慧工厂……近年来,AI发展速度之快、应用场景范围之广备受瞩目。
月表可开采资源均赋存于月壤/月岩地层中,月球采矿是典型的多资源共采问题。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围绕科技如何支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怎样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等线
今年2月底,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郑仕标教授团队提出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辛锋看来,中央企业在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方面,拥有多方面独特优势。为深度融入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充分的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及其重要的作用,不相同的领域中央企业持续探索,积淀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李国英介绍,2023年我国共计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分为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灌溉工程、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4类。张玉卓用三个字概括了中央企业今年高水平发展的路径:“高”,即高水平的协同;“质”,即质的有效提升;“量”,即量的合理增长。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近年来,数字医疗技术在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和患者康复等领域不断开疆拓土,让健康服务更加优质可及。通过照片诊断眼部疾病、利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脏……各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慢慢的变成为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帮手。
贾少谦认为:“制造业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主战场,当下迫切地需要培育壮大绿色创新主体,激发绿色转型活力。范飞建议,可根据区域绿色技术发展优势和应用需求,完善绿色技术交易机制,同时布局建设若干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
“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我国“双碳”战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前置性的制度变革,不仅彻底打破了“能耗双控”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和能源化工产业的约束,且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双碳”战略,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世界内形成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为逐步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明确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