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三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复苏的新动能和新引擎,慢慢的变成了世界范围内最显著的新经济增长极,是当前世界各国着重关注和发展的核心领域,全球各国在数字化的经济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发展数字化的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化的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充足表现了我国全力发展数字化的经济的决心。基于此,有必要总结分析我们国家发展数字化的经济的前期基础性成果,客观认识今后发展数字化的经济的独特优势,逐步提升我国数字化的经济竞争力。现阶段,我国数字化的经济发展呈现以下四大特征:
数字产业化稳步发展。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顶级规模的光纤网络和4G网络,全国范围内行政村通4G及光纤的比例超过98%,固定宽带移动LTE网络IPv6升级改造也已全面完成。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年来,新一代云计算平台设施正加速构建,多方向大容量的国际传输网络架构也已基本形成,为数字化的经济新兴业态和融合应用提供了强大支撑与保障,有力推动了数字产业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二是数字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数字技术和数字化服务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及更加强劲的增长动力,消费者的在线消费习惯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重量级消费新形态正在加快形成。其中,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智慧医疗、电子政务等各类线上服务在疫情期间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数字化的经济的优势进一步凸显。此外,在5G等新兴数字技术上的支持下,数字媒体、智能家居等消费新模式也正迎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时期。
产业数字化进程提速。一是数字技术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数字技术领域的研发取得较大进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数字化的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支撑,对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的经济产业链完善具备极其重大作用。当前,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基础能力稳步提升,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不断增强,制造业正成为数字经济主战场。二是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取得重要进展。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同实体经济的融合范围不断拓宽,融合程度不断深化。例如,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带动形成了智能制造、个性定制、网络协同、数字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数字经济向更多实体经济行业与场景进一步延伸。
数字化治理成效显著。近年来,数字化治理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大力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我国各地各级政府机构政务服务线上化推进程度明显提升,“掌上办”“一网通办”等电子政务平台加速上线,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办理能力以及快速响应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8.43亿,占网民整体的85.3%。《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排名从2018年的全球第65位提升至第45位,取得历史新高,其中,在线位,达到“非常高”水平。随着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也向着更高层级加速迈进。从治理方式来看,数字经济强有力地推动国家治理由个人判断、经验主义的模糊治理方式转变为细致精准、数据驱动的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治理。与此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同传统公共服务的融合应用更是增强了治理体系的态势感知、科学决策、风险防范以及应急响应能力,提升了数字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数据价值化加速推进。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中数据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完善“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个人有益”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2020年4月9日,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这标志着数据与土地、资本、技术等其他要素一起,融入了我国经济价值创造体系,成为数字化的经济时代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和重要生产力。2021年1月31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由此可见,中央高度重视并确认了数据要素的经济价值,为我国数字化的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奠定了基础。在党中央的政策引导下,各地纷纷将政策着力点放在促进数据交易流通上,并高度重视本地的大数据交易平台建设。例如,2015年,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并完成了首批大数据交易;此后,北京、上海、深圳也探索建立了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和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等数据交易中心,依托现有交易场所陆续开展数据交易。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一直在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会化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