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软件、集成电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的突出代表,信息产业是经济稳步的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当前经济克服危机、走向复苏的新形势下,应更加重视发挥信息技术的引领支撑作用,把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作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举措,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过去30年,信息产业始终以高于大多数产业的速度持续增长,占全球GDP的份额逐步的提升,平均每10年上升1个百分点。当前全球信息产业面临着一些暂时的困难,但信息产业所具有的技术进步快、经济效益好、上涨的速度高、产业关联度强等基本优势特征都没改变,可以说目前尚没有一点其它高新技术能够超越信息技术的关联和带动能力。
我国信息产业正处在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要加速产业调整升级,率先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现在,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
为什么说只要我们重视发挥信息技术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快产业体系调整,加强技术创新,就非常有可能变传统发展模式之 “危”为科学发展模式之“机”?
首先,我国信息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压力巨大。党中央国务院格外的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及时出台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信息产业未来3年的发展进行了部署。要落实这一布局,首先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重组兼并,培育下一代网络数字电视、TD-SCDMA、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此外,还要逐渐完备产业政策,保持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18号文件)的稳定性,继续实行有利于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创新外资利用方式,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第二,要发挥信息产业“倍增器”、“转换器”和“助推器”的作用,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经济的调整与振兴。经济提高速度下滑,主要是工业下滑,扭转这个趋势,工业是重点。解决工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信息技术应用的威力和潜力十分巨大,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功效非常显著。工业和信息产业要继续认真落实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方针,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把信息技术应用落实在技术改造之中。技术改造就是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实现产业体系、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生产经营水平。信息技术、产品、系统和装备是企业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我们应抓住国家推进技术改造的有利时机,继续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全力发展应用电子技术、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第四,应用信息技术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得很多产品不再以物质形式出现,减少了工业经济中浪费在迂回路径上的中间消耗,提升了设备的利用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的形成和深化。我们要鼓励应用能够节能降耗的信息技术及总体解决方案,推进重点行业的节能降耗改造。要选择一批基础好的企业和地区,开展两化融合试点,典型引路,尽快取得成效。
第五,以信息技术应用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调结构、保增长、促就业的的重要条件和必然选择。我们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政府管理、社会服务、企业经营的水平和效率。特别是要大力推动以互联网、数字内容、软件服务等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发展,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的新增长点。
第六,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好 “家电下乡”等有关政策,促进计算机手机、彩电等产品在农村的普及,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实惠。我们要大力推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网络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建设服务“三农”的综合信息化平台,广泛培训农村信息化技术应用人才,提高农村信息化整体水平。
从全球科技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经济低潮期都是新技术和新生力量酝酿和发展的重大机遇。国际产业竞争格局的变化,为我国信息技术企业充分的利用全球核心技术和专利等战略资源带来了新机遇,扩大内需为电子信息产品和技术加快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我们要把更加重视发挥信息技术的引领支撑作用,放在各部门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就能加快经济复苏的步伐,夺取战胜全球经济危机的新成就。